1925 年,物理天才薛定谔背着老婆,跑到别墅跟情人过圣诞节。可让人震惊的是,约会时他竟连发 6 篇重要的量子论文,不仅碾压海森堡,还开创了著名的波动力学,一战封神。
奥地利的一个寒冷的冬日,薛定谔带着复杂的心情,离开了维也纳,前往一个偏僻的别墅。
这是他为自己安排的一个短暂逃避,不带妻子,而是和他长期的情人一起度过圣诞节。
这对他来说,意味着暂时摆脱家庭责任,逃离那些固守传统道德的束缚。
这次看似普通的度假,却成了他一生中,具有争议且关键的时刻。
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屋里,薛定谔没有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,完全沉浸在与情人共度的时光中。
他有着更重要的任务:在这段时间里,他计划写下六篇关于量子力学的重要论文,理论的突破将直接改变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,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一份名誉。
面对这个突破性的创作,他与情人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平衡?他的私生活,是否会对他的科学事业产生影响?
或许,正是这种对比和冲突,塑造了一个人类天才的复杂面孔。
薛定谔是个不拘小节的人,他对学术的执着,已超越了个人的情感,和道德规范。
在这一年,他和妻子的关系已逐渐冷淡,虽然未公开分开,夫妻间的感情早已出现裂痕。
家中的重压与学术上的困境,让他开始对传统的家庭角色,产生了强烈的排斥,于是,他在背后与情人悄然相伴,选择避开家庭,去追寻自己对自由的渴望。
这个选择,对薛定谔而言,是一次心灵的解放。与情人一同度过的圣诞节,是他远离科学争斗、暂时摆脱个人责任的机会。
他在圣诞节的选择,不只是为了享乐——它为他提供了一个,重要的思考和创作空间。
他所面对的,是比私人生活更为复杂的矛盾。
别墅里,四周是被雪覆盖的安静乡村,薛定谔常常一边陪伴着情人,一边在沉默中冥思苦想,脑海里充满了量子力学的难题,关于不确定性原理、波粒二象性等前沿问题一再困扰他。
他的导师海森堡提出的矩阵力学,已经引起了巨大反响,薛定谔始终,对这种方法不甚满意。
认为量子力学中的粒子行为,更像是波动,而非单一的粒子,因此波动力学的构思,成为了他的突破口。
薛定谔不打算停留在现有理论之上,他需要创新,需要一个能更好解释,量子现象的新框架。
而这个框架的形成,恰恰是在他与情人共享的安静时光中完成的。
在这个看似浪漫的环境中,薛定谔将波动方程的思想,贯穿于自己的论文之中,他提出了“薛定谔方程”,并通过这一方程,将粒子状态的波动性表现出来。
论文写作是一个孤独而枯燥的过程,薛定谔对此毫无畏惧。他的情人显然理解这一点,未打扰他过多。
两人偶尔的交流、偶尔的亲密,都成为了薛定谔思考的调剂。
他如同一位雕塑家,面对着一块顽固的石头,努力挖掘出其中的形状。
圣诞节的假期结束时,薛定谔已完成了六篇论文,其中重要性的便是《波动力学》。
这篇论文的发表,让薛定谔站在了量子力学的前沿,也直接影响了,与海森堡的学术关系。
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,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之间,存在着激烈的学术碰撞,两种理论虽然都能成功解释量子现象,其背后的哲学理念却截然不同。
海森堡的矩阵力学,侧重于量子状态的不可知性,薛定谔试图通过波动,来表达量子粒子的行为。
这两种理论的对比,成为当时物理学界一场深刻的争论。
薛定谔的波动力学,最终被证明是更加符合实验结果的理论,当时的物理学家,未立即认同他。
很多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抽象、缺乏直观的实验验证。
这未影响薛定谔的信心,学术的前沿,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接受,他的理论将在,未来的实验中得到验证,并最终改写物理学的历史。
在这段创作的过程中,薛定谔的私人生活,与学术成就始终纠缠在一起。
他的私人选择,是否影响了他科研工作的专注?这种生活的割裂,在外界看来或许显得不道德,但在他自己看来,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。
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,薛定谔选择了追随自己的直觉,去探索未知的领域。
这份情感与事业的矛盾,正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像。
对许多人来说,科学的探索是纯粹的,但于薛定谔而言,科学也有它的复杂性,他的突破,源于他对科学的热爱,也离不开,他对私人生活的不同追求。
科学的冷静与私人生活的复杂,在他身上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。
在学术界,薛定谔经历了,数次的争论与质疑,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态度,让他最终成为了,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。
而他的私人生活,尽管充满了矛盾与冲突,却也成就了这份创作的背景。
参考资料
赫尔曼·闵可夫斯基.《量子力学中的学术碰撞与争议》. 科学史出版社, 2003年.